2020-12-01 12:06:44 sunmedia 3081
长沙产业以“软”“硬”兼施闻名,硬核工程机械制造业一直是长沙的城市名片。5年前,长沙市出台《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7)行动计划》,经过几年发展,智能化、信息化逐渐成为引领长沙工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因素,“智能”成为长沙的另一个关键词。
瞄准蓝海底气十足
使用工具提升劳作效率,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最典型的烙印。在农耕社会,人们发明织布机代替全手工劳作,织布效率大幅提升;工业革命后,机械工具的大规模加入,让社会化大生产成为可能。
智能制造也是一种提升生产效能的手段,可以让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变得更加“聪明”,对加速产业发展,布局全球版图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已提出为期10年的智能制造系统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开展联合研究,以期开发出使人和智能设备都不受生产操作和国界限制的高技术生产系统。
2013年,德国为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先机,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工业4.0”战略,标志着下一轮产业转型的开始。
2015年,中国将制造强国作为国家未来重点的战略规划。
今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调研时更明确指出,要“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
装备制造是工业的核心部分,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工作母机”的重任,而智能化转型则为装备制造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如今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已发展成为市场规模超2万亿元,并保持10%左右年均复合增速的新蓝海。预计到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
无论从市场潜力还是战略意义层面来分析,智能制造都是工业企业必争之地,但不沿边不靠海的长沙,是如何让“智能制造”继“工程机械”之后成为另一张城市新名片的呢?
长沙深厚的工业基底,正是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天然优势。
工程机械与装备制造都是长沙的拳头产业。长沙作为工程机械之都,2018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国总量的26%,稳居全国工程机械产业首位。
此外,长沙汇聚了一批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蜚声国内外的本土制造业龙头。据悉,三一集团装备板块终端销售额已突破1000亿元,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前三强,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均位列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
今年上半年,即便在疫情冲击的恶劣大环境下,长沙工程机械制造行业仍逆势而上,一个“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正呼之欲出。而这次行业逆势增长,源于长沙工业企业在做强做优主业的基础上进行的智能化转型。
智能制造领跑转型
厂房内不见工人,只见排列整齐的全自动生产线, GV(自动导引运输车)小车根据指令将物料输送到指定工位,智能机器人在产线上挥动“手臂”……这是长沙格力工厂的实景描述。利用视觉定位、感知系统、自动规划、智能控制等前沿科技满足传统工业工厂的生产需求,已经成为长沙工业企业的生产常态。
近年来湖南省大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围绕智能装备与产品、智能生产、智能服务等领域,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电工电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工业、纺织、国防军工与民爆烟花等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加快推进“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跨越。
在湖南省号召下,长沙已主动完成从“工程机械之都”到全国智能制造前沿阵地的成功转型,并在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文件中,获得“湖南省长沙市以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肯定评价。
而这一切,还要从5年前长沙第一批示范企业智能化改造开始说起。
2015年,长沙市颁布《长沙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同年先后出台《长沙市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实施细则》等数十项围绕智能制造发展的扶持政策。
2015年,长沙启动了第一批30家示范企业智能化改造;
2016年,长沙市制定《长沙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管理办法》;
2018年,长沙移动互联网产业营业收入900亿元,当年仅研发投入就达3.85亿元,产品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达37件;
2019年9年,国家发改委在全国首次评选出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长沙入围“国家队”;
2020年,长沙共先后发布七批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遴选出1041家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带动了长沙市3000家左右规模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长沙模式”助企成长
长沙工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得以高速发展的奥秘是什么?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副院长贺军表示,政府的顶层设计在长沙智能制造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智能制造行业中,“长沙模式”获得肯定。2017年。时任国家工信部副部长罗文点赞智能制造的“长沙模式”。而工业园区建设正是“长沙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园区对入驻企业出台专项产业政策,扶持企业加速智能化转型。现在,长沙园区工业投资总量占长沙市60%以上,工业园区已经成为长沙工业增长的“擎天柱”。
以湖南首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长沙经开区为例,这家园区是长沙老牌工业园区,也是长沙“工程机械制造”向智能化转型的典型代表。经过28年发展沉淀,“智能”成为这个老园区的新招牌。
长沙经开区作为全国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7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96家。2019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426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577亿元、工商税收155.5亿元。
在产业规划层面,长沙经开区全面实施智能制造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三一树根互联、苏州工业园智慧园区等团队合作,构建智能制造、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机制,着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应用基地、示范基地和创新基地。
在顶层设计层面,园区引进国家级智库中国信通院中南基地,建立园区智能制造供给资源池,支持入驻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升级。
这促使园区内智能产品和智能服务不断涌现,例如德国博世长沙工厂成为湖南首家工业4.0示范企业;上汽大众实现5种车型共线生产,被誉为世界级智能制造工厂的典范;三一集团启动世界级智能制造“灯塔工厂”工程,ECC企业控制中心被誉为“中国智造”的骄傲;蓝思科技“智慧车间”实现6.7万台设备互联互通;铁建重工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成为智能制造引领标杆。
截至2019年底,长沙经开区共培育9家国家级示范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产值占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
在园区智能化转型等产业政策推动下,园区内企业已经主动形成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科技在园区企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位于长沙黄花工业园的湖南鑫永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长沙千万家装备制造企业投身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该企业近年来成功从“消防龙头”,转型成为湖南首家能够自主研发、生产及检测地铁风机风阀的企业,这样的智能化转型,与其每年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科研攻关密不可分。
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鑫永生除了将工厂进行智能化改造这些常规操作外,每年还投入大量经费进行技术研发,据悉已引进3台激光下料器,及各类自动化设备75台。
今年因为疫情原因,不少企业都受影响,但投身智能制造行业的鑫永生集团,订单反而增多了。据悉,鑫永生目前已承接绍兴地铁3号线项目,为提升生产效率,又专门购置18台机械臂用于风机的焊接。
得益于企业对科技的重视,预计企业购入的前沿装备能将生产效率提高30%左右。此外,在产品质量上,鑫永生生产的通风机在280℃高温下能运转90分钟以上,比国家标准30分钟的三倍以上。
5G时代未来已来
5G是近年高新技术产业的热门词汇,而5G也与智能制造产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5G+工业互联网”的乘数效应,智能制造产业开始备受关注。
5G具有大带宽、低时延、海量连接等网络特性,能够提供端到端毫秒级时延和接近100%的高可靠性通信保障,满足工业大数据无线传输需求和工业领域大量实时计算需求。
因此,工业互联网与5G两者相辅相成,海量稳定的连接使得现场实时数据采集和实时计算更便捷可靠,海量数据加上大数据分析让工业制造智能化,成为驱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值此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长沙为深度探讨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发展动向,将于11月28日,举办为期3天的2020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世界工程机械之都”——长沙将借此机会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智造之城”的新魅力。
据悉,此次大会共设4个展馆,展览面积54000平米,参展企业约500家,将举办4场高峰论坛,10场主题论坛进行产业论道。大会将集中探讨网络安全、5G技术及应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新基建、信创产业等“智能”产业尖端产品,邀请业内顶尖人士探讨行业发展动向。
相信未来,随着5G网络覆盖面不断增加,5G技术将为智能制造带来巨大行业可能性。
此外,长沙还在不断寻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湖南省工信厅工作人员曾形容大湾区是湖南智能制造产业的最大外资来源地,是湖南主要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更是湘企、湘品‘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因此,长沙要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与大湾区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两地地缘相近,又能在产业上进行互补,大湾区科创实力领先全国,拥有一批全国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这为长沙学习先进生产经验提供渠道;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活跃的投融资市场,对长沙智能制造行业招商引资与产品销售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长沙工业并非天生丽质,一个没有特殊资源禀赋的中部城市,原本并不具备发展工业的先天优势。但经过几代长沙人的努力拼搏,长沙工业得以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优势产业。
相信长沙在智能制造的发展道路上也不会例外,“吃得苦,霸得蛮”的长沙人会再次乘风破浪,将智能制造产业做大做强。
“工程机械之都”产业链向九华延伸 湘潭产业融城站上新起点
11月19日17时,湘潭经开区招商局负责跟踪服务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项目的工作人员,将一家前来商讨具体商务条款的客商送走后,紧接着着手一个新的对接项目。在4家中联重科配套企业签订意向协议的基础上,最近又有两家制造企业对该产业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望成为湘潭经开区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的新伙伴。
工程机械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在2020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中,11家中国企业上榜。这11家企业中,就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四巨头”坐落在长沙,让长沙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机械之都”。
作为与徐州、常州、厦门、济宁和柳州并列的中国六大工程机械产业基地之一,长沙工程机械主机厂数量多、实力强,但并不意味着长沙发展工程机械没有薄弱环节。从产业链构成来看,其短板主要体现在本地配套率低、配套厂少,亟需建立完善良性互动的配套生态体系。
如何加速优化制造商对供应链的布局,提升工程机械的本地配套率?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制造业就近配套专项行动,加快补齐核心技术、基础元器件等领域短板。”这无疑向长沙发出了产业链向就近城市延伸的重要信号。
湘潭恰恰处在长株潭中心城市群的位置,尤其是湘潭经开区,既是湘潭向北发展的“桥头堡”,又处于长株潭城市群中的核心位置,距离长沙仅20多分钟车程,毫无意外成为其工程机械产业链延伸的首选。如何让长沙的资源流向湘潭,又避免产业重复布局和恶性竞争?以湘潭经开区为例,他们长期以来注重发展制造业,聚集了以泰富重工、中冶京诚、中民筑友、华电等企业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产品涵盖轨道交通、海工装备、建筑桥梁、智能制造等领域,其中不少企业已是中联重科的配套企业,如湖南中石机器有限公司等。可以说,在工程机械配套领域,湘潭经开区已经累积了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能。
同时,近几年,湘潭市编制了《湘潭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等产业发展计划,启动实施了“湘潭向北”战略,实行产业链办公室机制等产业链建设办法,出台了企业培育“入规、登高、上市、智造”等各关键环节的支持政策,产业发展支撑体系逐步完善。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由2018年的281家增长到2019年的395家。市科技局负责人预计,湘潭市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将达到500家以上,高企后备军——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也将达到500家以上。这为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长沙向南,湘潭向北。找准定位,错位发展,融合互补,一拍即合。
“中联与湘潭的深度融合,符合省委《决定》的具体要求,是长株潭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规律。”市委副书记、市长张迎春在工程机械配套招商对接会上这样说道。中联重科配套产业园落户湘潭,标志着湘潭市已经站上了产业融城的新起点。
站在新起点上,湘潭将怎么做?紧跟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编制湘潭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发展方案,主动融入长沙工程机械区域型产业链内循环,大力开展强链补链。
在产业链上游,湘潭市将积极推动湘钢、永达机械、湘江液压、新特轴承、长力重工等本地企业参与钢丝绳、特种板材、铸钢件、结构件、轴承、泵车销轴、电子电控等零部件配套。同时,围绕本地紧缺的高品质传动部件等关键零部件目标客商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在产业链中游,将发挥江麓机电、湘电重装等骨干企业技术优势,努力培育矿山工程机械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下游,将发挥湘潭区位、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着力发展工程机械交易、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湖南连升重科等中联重科服务企业做大做强。特别是加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挥湘潭在特种材料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解决好工程机械酸洗板材、轮胎硫化等共性技术难题。
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链向湘潭延伸,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将成为长株潭经济融城的新样板。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