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3010
中国工业报记者 芦丽琴
“国家环境保护部日前公布了2015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践行绿色生活”。对此,汽车业责无旁贷。不管是宏观的汽车与社会互动,中观的汽车生产制造,还是微观的消费使用,都关乎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汽车业只有坚定绿色生产与消费的信念,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6月5日是第33个世界环境日。自1972年确定以来,联合国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可持续消费与生产”。今年也是我国新《环保法》实施以来首个“世界环境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日前公布了2015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践行绿色生活”,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这两个主题投射到汽车行业,也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关乎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制造,即如何在更低能耗、低排放、高废物利用率的生产方式下实现汽车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二是汽车产品的消费和使用,即汽车使用者如何选择更节能环保的交通方式来践行绿色生活,包括更多使用公交工具、选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错峰出行等个人行动。
当然,不管是宏观的汽车与社会互动,中观的汽车生产制造,还是微观的消费使用,都关乎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如再制造与循环经济、大气污染的防治、城市交通效率的提升,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等,并关系到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的和谐发展。
未来汽车生产:绿色与智造
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作为重要议题在多个行业高规格会议上提出。总体来说,这一概念限定在汽车与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的纵横关系中。而提升汽车生产制造的效率,降低单位能耗,普及循环经济理念,做好汽车报废、回收与再制造,也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近日,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中,这一事关“绿色发展”的理念也被专门提出———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近日的署名文章中对此做出更详细的解释,绿色经济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基于对全球资源的巨大依赖和提升未来制造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还是顺应人民群众对青山碧水的盼望和要求,推进绿色制造都到了紧迫关口。
作为制造业的先导性行业,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既关系到装备制造业、配套零部件业、原材料行业的发展,也牵扯到土地、水、电、石油等资源、能源的消耗与利用。因此,实现汽车制造业的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不仅关系到汽车强国梦的实现,也关系到中国制造2025的走向。
根据《中国制造2025》,2025年绿色发展有明确量化目标,即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20年和2025年分别较“十二五”末降低18%和34%;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2%和4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低23%和4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十二五”末的65%分别提高到73%和79%。
目前,我国汽车年产量已超过2000万辆,每年都有不少新工厂在全国各地建成投产。要达到或超过上述目标,须在这些工厂中引入“智造”这一概念,通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生产方法的应用,在制造的每个环节中节能降耗,实现绿色发展。
汽车绿色消费:电动出行时代
近日,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部长阿里纳伊米表示,沙特到本世纪中叶可能逐渐淘汰化石燃料,未来计划成为“世界太阳能和风能大国”,并可能在几年后开始出口电力,而非化石燃料。
作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国,沙特都已经在石化能源的可见未来中觉醒;对于我国这样的原油对外依存度近60%、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国家来说,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更为迫切。为此,中国正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制定严格的节能减排目标,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针对汽车行业,其主要表现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使用:传统燃油汽车通过不断革新技术,降低燃油消耗;大力普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探索应用燃料电池汽车等。从绿色消费的角度出发,后者对低碳、节俭的环境贡献更大。
显然,决策者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在《中国制造2025》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被特别提出,近日,工信部又披露了《中国制造2025》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10年战略目标。
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的目标是,到2020年,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70%以上;到2025年,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80%以上。燃料电池汽车的目标主要是,到2020年,生产1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并进行示范运行;到2025年,制氢、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区域小规模运行。节能汽车则要达到:2020年,乘用车(含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整体油耗降至5升/100公里,2025年,降至4升/100公里左右。
宏大目标之下,现状与差距不可忽视。以汽车节能为例,2014年乘用车新车整体平均油耗为7.22升/100公里,在传统汽油机技术没有质变的情况下,要在6年以后达到5升/100公里,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通过新能源汽车的量变,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好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十分喜人,今年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320辆,同比增速达到1.2倍,其中插电混合动力占比38%,达到3165辆;纯电动车占比62%,销量为5155辆;1~4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售2.74万台。可以看到,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交通出行的电动时代即将来临。
大气污染防治:汽车业责无旁贷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压力不断增加。两年前国务院就专门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确立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要达成这一目标,控制汽车尾气排放便是重要手段之一。今年年初,重型车国四排放标准的实施,京沪地区率先实施的重型车国五标准都是国家在应对大气污染方面采取的重要行动。
在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的2015年4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中,7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24.1%~100%之间。其中,深圳、厦门、海口、昆明、贵阳、南昌和拉萨等7个城市的达标天数比例为100%。
而北京市达标天数比例为56.7%,出现重度污染1天,未出现严重污染天气。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其次是PM10。PM2.5月均浓度为72μg/m3,与上年同比下降19.1%,与上月环比下降17.2%。
当然,与能源消费相辅相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措施。这方面,北上广等大城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以北京为例,自从确定了“首都蓝天行动”专项任务目标——到2017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达20万辆,其中私家电动车将达到17万辆,北京市在摇号、停车收费、限号行驶等方面屡给新能源汽车“开绿灯”。诸如从6月1日起,北京市核发号牌的纯电动小客车不受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措施限制,无需执行每周一天的尾号限行政策,近1万辆纯电动车可“自由”行驶;而且目前北京市已经开始编制《北京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规程》,明确今后新建的住宅、办公楼、商场、医院、酒店、旅游区等建筑都要为充电停车区(位)预留充电桩接口,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新能源汽车保驾护航。
汽车企业也在积极备战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汽车时代。在不久前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多数车企都展示了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和产品储备,比亚迪、北汽等车企更是推出了多款新能源汽车新车型,在续驶里程,电机电控技术方面也更让消费者放心。
“可持续消费与生产”、“践行绿色生活”,这两个主题,对汽车行业来说,绝不仅仅是6月5日这一天的口号,更是未来的发展“新常态”、“恒理念”。只有真正将其落到实处,汽车业才能更坦然地面对与资源、能源、交通、环保之间的纠结关系。
本文由上海家耐磁力泵厂(https://www.shcilibeng.com)转载发布,本厂专业生产高温磁力泵、高压磁力泵、高温高压磁力泵、氟塑料磁力泵等。销售咨询技术热线:02164096960 ;1360166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