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3426
中新网8月12日电 连月来,“中国企业跻身全球第六次并购浪潮主角”的提法不断见诸媒体,相关数据也显示,中国企业的并购无论是从金额还是数量上,都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而与此同时,国内国企改革的大势也进一步催热了并购的话题。
在此背景下,奇瑞重工成了一个典型样本:国资退出、产业投资者和资本投资者进入。根据长江产权交易所的公告,芜湖市建设投资公司、奇瑞控股以及芜湖远大创业投资公司三家持有的奇瑞重工股权转让底价为28亿元人民币,受让方则明确要求为“2013年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排行榜”上位居前50名、管理资产规模大于200亿元的私募投资机构。
经历了三年孵化的奇瑞重工能否据此化蝶飞翔,也成了行业热门话题。作为奇瑞控股的主要板块之一,奇瑞重工以业内公认的建设成就完成了其业务布局:农业装备、工程机械、工业车辆等领域均有涉足。这当中,农业装备则是奇瑞重工的重点布局。
热词中的奇瑞重工:行业增长该如何破局?
从起步时间来看,奇瑞重工的诞生时机并不太好,2011年,距4万亿的刺激两年有余,正是工程机械行业产能扩张落地之时,政策刺激逐渐接近尾声,市场需求进入到相对趋缓阶段,产能过剩长期困扰着领域内企业。由此,围绕着奇瑞重工股权转让的争论,核心在于农机行业前景如何。
2011年以来,工程机械行业逐步进入低迷期,产能过剩也成了尾大不掉的行业困境。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唯一的上市农业装备制造公司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收益率仅为1.29%。同时,农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生产世界排名第一的CNH公司,2013年总资产收益率也不过2.23%。
然而,看多者坚信机械装备行业正在变局中酝酿“黑马”,尤其是在各个细分领域。一位分析师指出,传统机械行业的景气度已在底部维持了较长时间,从单纯的市场需求来看景气度回升的空间不大,然而伴随国企改革背景下的资源整合、转型升级,部分涉足新经济的机械子行业正面临一次重大变局。
业内人士普遍持有此观点。中国机械装备工业协会相关专家表示,过去十年,中国农机工业在全球占比由10%提高到去年的19.7%,能看出中国农机话语权在提高,所以机会肯定有;要提高中国机械装备在全球话语权,这是可行的,但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数量级体现。
一些行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国内农机制造企业与国外农机制造商最大的差别不是在盈利能力上,而是在于创新和研发上。如何通过改革、创新,从体制和制度上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是奇瑞重工,而且也是整个中国装备制造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除了对整体预期看好,奇瑞重工自身的发展也表现良好,短短三年间已经完成了产业链布局,目前已拥有460余家核心供应商为主体的供应链产业战略联盟,近千家的国内两级网络资源和海外网络资源。同时,奇瑞重工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占据年销售收入的5%,其创新能力也得到多方认可。
并购与创新:黑马能否据此练成?
事实上,回到全球并购浪潮中来看,奇瑞重工乃至当前中国躁动的并购市场并不新鲜。数据显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五次大的全球化并购浪潮,仅仅在上世纪90年代,也即被誉为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十年时间里,美国企业进行了数万亿美元的并购,局面持续到2001年“9·11”事件才最终减速。
上一轮并购浪潮的结果显而易见:并购给企业带来了持续创新的动力,美国企业持续控制全球市场。被誉为“弄潮儿”的中国企业能否抓住此轮并购浪潮机会、持续创新以形成对市场的控制力,目前还有待观望。
不过,从中央连番打出的“国企改革”、“推进民企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以及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稳中求进”的预期上来看,前景可期。奇瑞重工试图借“国资退出”、通过并购、战略重组实现产业升级,正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
“通过合作、联合、整合给出新的技术管理以及全球化的能力,能缩短转型升级的时间。”奇瑞重工股东方表示,经过3年的发展,奇瑞重工已经初具规模,国有资本这时候选择退出,主要是为了吸纳新的资本,这些新引入的资本在技术、管理、全球化运营等方面都将有更高的要求,可以支持奇瑞重工的良性发展。
“引入机械制造行业前五十强的产业投资者,将为奇瑞重工的发展带来技术、研发、市场、管理等全方位的支持,对促进其做大做强有更大帮助。”行业分析指出,国资退出、产业投资者进入、战略资本介入,将形成一个市场化的合力,推进奇瑞重工实现产业升级、跨越式发展。
“从奇瑞重工这个样本开始,未来机械装备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战略重组,并最终触动中国机械装备行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我国相关机械设备产业走向国际市场。黑马是谁,值得期待。”前述人士表示,奇瑞重工的股权转让,有望成为中国机械装备行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开始。
本文由上海家耐磁力泵厂(https://www.shcilibeng.com)转载发布,本厂专业生产高温磁力泵、高压磁力泵、高温高压磁力泵、氟塑料磁力泵等。销售咨询技术热线:02164096960 ;1360166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