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31 21:32:14 sunmedia 1695
8月29日,秦山核电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订《核电信息中心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该项目是中核集团大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此,中核集团首个大数据中心项目正式开建。顾军强调,该项目是集团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新基建”政策,打造“数字核工业”、“智慧核工业”的重要举措,这不仅将加快核强国建设进程,还将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基础资源支撑。
项目总承包单位是中核工程、中核华兴、同方股份三方单位组成的联合体。建成后将面向集团内部提供持续稳定可靠的IT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实现标准化、自动化、一体化运营,使业务决策更智慧、业务响应更及时、业务部署更敏捷、业务保障更可靠、业务环境更安全。
顾军指出,该项目是中核集团在信息化与科技领域一项战略性布局,将有效支撑集团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市场化、国际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开创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工作新局面。
针对下一步发展,顾军要求: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深刻认识项目重要性和紧迫性。数字化转型是企业转型不可回避的问题,要抓住“新基建”机会,释放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用实际行动抒写中核“新基建”责任担当。
二要加强协同、齐心协力、发挥优势,加强对标,吸收行业先进经验,按照“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原则,共同将项目建成具有核工业特色的,绿色、节能、智慧的优质工程。
三是要以项目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动秦山核电四大基地建设,推动核电发展进一步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助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四要统筹规划,齐头并进,在建设过程中同步做好运营策划。项目建成后需要紧密结合集团公司实际情况,尽早进行规划谋划,明确未来项目承载业务类型、范围、管理原则等,在建设过程中就要同步做好、做细、做实项目投产的各项准备工作。
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首席信息官庄火林,中核集团总经济师、同方股份董事长黄敏刚,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等出席了签字仪式。集团公司综合部、战略规划部、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安全环保部、经营管理部、信息中心,中国核电、中国核建、中国中原、中核浦原、规划总院、中核工程、中核华兴、同方股份、核电运行研究院、秦山核电等相关负责人参加签字仪式。
完全自主三代核电技术
1958年,我国启动核潜艇工程项目。前苏联撤走全部原子能专家后,鉴于当时的国家形势,1960年代初经济困难,核潜艇研制工作暂时下马,但动力堆的研究设计工作一直没有停顿。没有资料、没有图纸、没有设备、没有经验、连核潜艇实物都没看到过,这就是新中国核潜艇研制的起步。
周恩来总理说,核潜艇是比“两弹”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工程。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动力技术,因此以突破核动力技术为整个核潜艇工程的中心,并决策建立陆上模式堆,充分释放技术风险。
1965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工作重新上马。中央决定在这片西南山区建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在这块当时毫无工业基础的地方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核动力研发综合基地,代号九〇九。
当时的909基地什么都没有,刚来的创业者们住在老乡家,喝的是稻田和池塘水,自己盖草棚和“干打垒”房子,自己办伙食,铁路不通车,也没有汽车,外出全靠两条腿,采买东西自己搬。除了基本的居住生存,工程建设更是从“最原始的起点”开始。
比如,为了解决迫切的交通问题,经过几十次艰险的实地勘察,才终于在山野丛林中选定一条比较合理的线路;为了确定主厂房烟囱的设计高度,必须要弄清厂区头顶上空的气象状况。一支4人小组不分刮风下雨,不分晴天雾天,就是每天机械、单调地重复记录枯燥却重要的数据。通过这种艰苦的原始资料积累,终于成功绘出风向玫瑰图,弄清一年四季厂区上空一定高度上的气流走向、风力、温度、湿度等气象数据,从而为确定主厂房100多米的烟囱高度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1969年,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主厂房的土建施工完成,开始进行设备安装。重达60吨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用10多辆大马力汽车组成的车群牵引,如履薄冰地翻越十几公里山路后才运抵现场;没有大型装卸设备,指挥部只能以“发动群众”的方式,采用推、拉、顶、吊等方法将其“盘”进厂房……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可根本没有今天这般便利的物质设施条件。看当年建设者的回忆录,却是满篇的豪情:”我们来到‘三线’,就是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把核动力反应堆搞出来。尽管当年我们什么都没有,图书、资料很少,信息封闭,但听到一点信息,我们马上四处调研,就做试验。我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干出来的。这种精神,可以说是我们骨子里的。当年就是凭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劲头,把原子能反应堆研究出来了,将核潜艇造出来了。我们非常热爱这个地方。”
1970年4月,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安装完毕。
7月25日,首次实现核能发电。
8月30日,首次实现满功率运行。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经过半年的反应堆安装和调试,1971年9月试航成功……短短5年时间,我国成功解决了海基战略核威慑力量建设中最关键的动力问题,并第一次实现了核能发电。
在总结我国第一代核动力建设经验时,万刚指出,陆上模式堆经过连续多年的运行试验,完成数百项试验任务。验证了整个动力装置的设计、总体布置和安装质量;考验了设备和系统,消除了运行中暴露的缺陷,基本摸清了核动力装置的工艺特性和设备性能;改进不合理、不完善部分,输送了一批技术骨干力量;积累了大量运行、检修、管理经验;建立和完善了整套运行、检修规程。运行试验证明,中国自行研制的潜艇核动力装置不仅能实现设计满功率,而且在各种运行工况下反应堆可控。这段历史是宝贵的财富。中国的核动力事业,向着更辉煌的明天起步。
“陆上模式堆的建成,也为我国发出了华夏大地的第一度核能发电,这对于我国核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陆上模式堆建成开始,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先后自主设计建成了多种类型的研究堆,为我国核电的自主研发设计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技术基础”,万钢介绍说。
“华龙一号”已进入商业批量化建设
经过几十年不断积累,中核集团创新研发出具有纯正中国血统的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是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如今“华龙一号”除了在国内外顺利开展建设,还在推进批量化建造。
据了解,“华龙一号”于2015年5月落地福清后,2019年10月在漳州核电开启了批量化建设。如果说福清核电5号机组作为“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回答从无到有的问题,那么漳州核电则是回答从有到优的问题。福清核电5号机组在建设中形成了许多良好实践和做法,在漳州核电得到了继承,改进和优化,并充分吸收海内外核电工程经验反馈,满足最新的核安全法规及导则要求,提升机组性能与运维便利性。
“华龙一号”不但奠定了我国建设核电科技强国的基础,还给我国装备制造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转型升级机遇。据悉,“华龙一号”包含5万多台套设备,涉及设备供应商5300多家,批量化建设将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集成效应,推动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一点点的积累,一次次的跨越,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唯一集研究设计、试验运行、小批量生产于一体,形成试验与设计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国家大型骨干科研院所,培养造就了像彭士禄、赵仁恺、孙玉发、周邦新、于俊崇这样的院士和一大批在核动力领域卓有建树的科学家和专家,在我国战略高科技领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国家领导人誉为“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
如今,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下一步:继“华龙一号”后,再打造一张新的国家名片!
在采访期间,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专家朱勇辉介绍,该院正进军核技术应用领域,以服务健康中国和精准医疗战略为使命,彻底解决我国核医学发展严重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打造我国“医用同位素及药物”新的国家名片。这一领域也将成为中核集团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医用同位素是多种癌症、疑难病症的特效治疗药物。未来几年,全球医用同位素的主要生产堆面临退役,医用同位素产能将大幅萎缩,全世界同位素供应将面临紧张局面,这让我国医用同位素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占领科研产业高地迎来机遇期和窗口期。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分成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在未来10年内建立起我国医用同位素及药物稳定自主保障体系,使我国成为重要的医用同位素及药物生产和出口国,并达到国际领先。
为了这一目标,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依托多年研发技术积累和优势,做好了充分准备,而且早前已经孵化出中核高通和云克药业两家同位素药物生产企业。预计未来我国这一领域将实现医用同位素年产值20亿元,带动放射性药物年产值200亿元,核医学产业年产值1000亿元以上,满足国内外数千万人次的核医学诊断和治疗需求,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十五年来,从历史到今天,中核集团的命运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血脉相连,发挥出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主力军作用,从实现核电“零的突破”到打造“华龙一号”国家名片,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中核力量”。
文章来源: 中核集团,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