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9 10:50:28 sunmedia 1297
10月29日,E20供水研究中心在“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研讨会现场,正式发布了《城乡供水一体化报告(2020版)》。本文摘取报告中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城乡供水一体化既是保障农村供水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农村供水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指出“统筹布局农村饮水基础设施建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将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足见对我国农村供水安全的重视程度。
10月29日,在由枞阳县人民政府、E20环境平台联合主办,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以“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主题的研讨会上,E20供水研究中心副主任毛茂乔发布了《城乡供水一体化报告(2020版)》。(相关阅读→如何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城乡供水一体化研讨会在安徽枞阳召开)
报告的价值与用途
2020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农村饮水安全关乎亿万农村居民的民生福祉。然而相较于快速发展的城镇供水系统,我国农村供水整体水平滞后,且存在严峻的城乡供水二元割裂问题。因此,面对近期和中长期目标,我国迎来了解决农村供水问题的关键时期。
另一方面,伴随着几十年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趋于完善,水务企业也因此获得了蓬勃的发展。随着水务环保领域的市场机会逐渐下沉到县、镇、甚至乡村一级,水务企业也迎来了拓展延伸的良好机遇,通过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以获得进一步的扩张。
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双方的角度来说,有必要对农村供水的情况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因此E20供水研究中心在今年发布了《城乡供水一体化报告》。
报告的受众主要分为三类主体。
对行业主管部门而言,本报告有助于了解农村供水的政策体系和各地进展,制定贴合当地的政策方针;并通过其他地区的经验,更好地明确管理重心和提升方向,从而指导解决当地农村供水的问题。
对水务企业而言,一方面报告作为载体,为水务企业找到可参考借鉴的优秀模式与案例;另一方面,为想要进入农村供水领域的企业提供参考,挖掘潜在的市场机会,提前预判风险,避免雷区。
除此之外,产业链上还有很多的设备供应商、解决方案供应商、咨询机构等,希望本报告能够帮助大家了解整个农村供水领域的全貌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助力产业链中的每个角色形成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共同提升农村供水安全水平。
农村供水的现状
01供水普及率
随着公共基础实施的逐步覆盖,我国乡村的供水普及率也随之增加。据水利部官方数据,至2018年底建成1100多万处供水工程,服务9.4亿农村人口,全国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6%,自来水普及率达81%,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尤其是2016年起,农村的供水普及率增长迅速,表明我国在近几年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重视和投入,推进的成效更加显著。
具体到每个省份的情况,2018年我国各个省份的农村供水普及率在56%—96%之间。就区域特征来看,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整体情况较好,农村供水普及率更高。
02资金投入情况
为加大力度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间,截止到2019年7月,中央财政已通过中央基建投资安排资金220亿元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重点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从中央投资的分布情况来看,对西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倾斜支持力度非常大。
03水费收缴率
据水利部官网显示,截止到2019年10月,24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初步摸清了水费收缴状况,制订了水费收缴工作推进方案,明确了水费收缴的目标任务、路线图和时间表;其中天津、江苏、新疆3个省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已全面收缴水费。
问题与解决建议
农村供水是要持续保障农村居民用水的水量充足、水质安全、水压稳定、服务优质等。因此从最终要实现的效果对应来看,当前我国农村供水相较于城镇供水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水量相对不够; 二是水质相对较差;三是工程难以持续。
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先天建设不足”,二是“后天管养薄弱”。其中,后天管养的问题比先天建设的问题更加突出,是主要矛盾。从暗访查出的问题数量上来看,“管养”的问题数量是“建设”的三倍。从实践来看,许多工程运行不正常、不可持续,都是在管理上出了问题。有的地方工程修建一遍又一遍,出现问题以后不从管理上想办法解决,而是简单地以建代管,重建一次工程,再接一根管子,有的地区甚至已经接了四五根管子,还是停水断水。如果不解决好“管养”的问题,建设再多也没有用。
对应地,报告从宏观管理、资金筹措、运营方面、水费收缴和监督考察五大方面系统性地给出了解决建议。此处摘取业内比较关心的一点进行分享。
水费收缴率不高,通常大家会采取提升服务水平助推水费回收、建立考核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等措施来改善。除此之外,我们建议推行用户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前,与农村居民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注重宣传引导,让用户充分了解工程建设方案、资金筹集办法、工程建成后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水价标准和服务标准,并征求用户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让用户代表参与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以便更好地促使用户群体理解农村供水工程的益处和价值,让农村居民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城乡供水一体化再定义
在探讨现状、问题和解决建议之后,再对“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定义进行回顾与思考。
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对“城乡供水一体化”给出明确的定义,仅《江西省农村供水条例》对本概念做出解释,可作为参考:城乡供水一体化是指以县域为单位,统一规划、统筹建设,以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和规模化供水工程为主,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为辅,分散式供水工程为补充的供水工程体系,实现全民覆盖,城乡共享优质供水服务的供水保障模式。
E20供水研究中心强调,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质不在于城市和乡村的供水系统必须存在物理上的连接(比如同一个水源、供水管网联通、同一个水厂),而在于乡村居民能享受到和城市用户同样标准的自来水、同样标准的供水服务,城乡供水一体化更重要的是目标、是效果。
当提及“城乡供水一体化”时,不少从业者喜欢用“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来概括,对此,E20供水研究中心进行了延展和诠释,认为最根本的是“同策”。建议各地在颁布新政策时,需协调好现有政策,保障城乡供水处在同样的政策框架之下,拥有同样的远景目标,避免“政出多门,相互打架”;尽快让城乡供水拥有对等的政策制度体系,是缩短城乡差距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有利于从根本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破二元割裂的局面。如果城镇和乡村执行两套不同的政策体系,不同的水质标准,就难以实现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权利和同等的公共服务。
案例成功因素总结
为使读者在熟知理论事实的基础之上,了解更多可参考的实践经验,《城乡供水一体化报告(2020版)》中收录了五个案例:首创枞阳农村自来水并网PPP项目、清丰县“丹江水润清丰”城乡供水一体化PPP项目、江西“乐平模式”、佛山“三水”和“高明”模式。分析发现,这些比较成功的项目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不管采用什么样的项目形式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广义的PPP或是资产有偿转让、无偿划拨等,都需要政企双方进行深度的融合,达成共识、聚集合力,作为解决农村供水问题的基石。
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农村供水和城镇供水有很大的差别,点多面广分散复杂,每个乡村的实际情况差别非常大,有的可能在山区、高原,有的在平原、丘陵;有的水资源丰富,有的常年干旱;它们的实施模式和解决方案都不尽相同,需要在前期准备、整体统筹设计的时候,就加以区别,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不能生搬硬套。
三、商业可持续。农村供水是民生问题,在解决农村供水安全、保障社会效益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应兼顾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使得解决农村供水问题的模式和方法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复制。
四、注重长期的运营管理。农村供水项目,建设只是两三年的事,而运营长达二三十年甚至更久,因此,长期的运营管理更值得大家引起重视,核心是规范化的运营管理制度、水质监测、供水服务、水费收缴、设备养护、应急措施等,一些走得比较靠前的企业也引入了智慧化的手段助力供水管理决策。
来源:E20供水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