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企业如何拥抱工业互联网?

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2858


30年前,郭台铭在深圳宝安区设立了第一个生产基地,由此开启了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发展。30年时间,富士康完成了从“代工大王”到“精密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蜕变,现在富士康正加速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方向发展。

眼下,很多中国企业都希望从传统制造变成先进制造企业,都希望成为“数据驱动”的企业,但却苦苦找不到数据化的路径。富士康的做法是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将自己作为知名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几十年积累沉淀的“精益制造”技术、工艺、经验、方法、流程等数字化,既赋能自己,加速自身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蜕变,同时也进一步将这些能力释放出来赋能行业,从而打开更大的数字化新发展空间。

传统企业的“智能”、“数字化”蜕变,完全没有必要抛弃自己原有优势,事实上正是自己身上的“传统部分”,才是下一波浪潮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的焦点。有专家表示,工业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确定性和碎片化,而这些问题的破解,需要将它数字化,变成确定的机理模型。

对于这些工业机理、工业模型,事实上传统企业有更多的积淀,并不是IT与互联网企业短时间就能补齐。而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人才的日益丰富,工业企业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吸引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人才的加盟。在这一轮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拥抱中,它们更有机会走在前面,很多传统企业都有机会像富士康一样,因数字化而重生。

传统企业常常抱怨自己推动数字化转型,缺乏互联网公司的体制机制,缺乏吸引人才的土壤,富士康的做法是自己创造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土壤。2015年富士康成立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将工业互联网部分独立运作。郭台铭给了富士康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所有体制机制绿灯。郭台铭透露,之所以果断而快速地将工业互联网“切”出来在A股“闪电”上市,就是希望转变富士康未来30年的经营模式,将过去的传统经营模式变成合伙人制,留住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人才,给高科技人才创造最好的、最适合发展的工作环境。

事实上,将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业务“切”出一个部分独立运作、孵化,做成试验田,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传统制造业企业的选择。

企业确定了方向、选好了机制,核心关键需要落实到人。人才是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从高技能的生产人才到后来发展智能制造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郭台铭有他的“习理论”。在郭台铭看来,“学”是知识的积累,“习”是实际操作,“习”比“学”重要。“科长带学徒就像是大鸟带着小鸟儿飞,如果飞太高了,小鸟可能摔死,太低了,小鸟学不会飞,所以培养生产型人才其中有很多门道。”富士康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员工的超级企业,要完成转型和升级跳,员工的升级是核心。富士康这些年摸索出了生产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即自己创办或联合高等院校培育生产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制造型人才。现在的富士康员工,每天下班都可以去学习,“可以工作后读书、读书后再工作”。今年富士康成立了工业互联网学院。

2025年工业互联网将创造全球82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值,将开启一个巨大的蓝海。谁会是中国的Predix?富士康有机会,中国的很多工业企业都有机会。

(《中国电子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知来源
免责声明:商媒在线所提供的信息及图片除原创外,有部分资讯和图片从网络等媒体收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及媒体网站所有,商媒在线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并尽可能注明来源;部分因为操作上的原因可能已将原有信息丢失,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果您对商媒在线所载文章及图片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商媒在线,商媒在线将立即予以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