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11:54:24 sunmedia 2319
2020年以来,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加快推进基建全过程综合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围绕人员、安全、质量等工程建设管理核心要素,推动基建管控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并首先在集美变电站工程开展集中试点应用。在基建施工“智慧大脑”的管控下,集美变电站建设过程直观可视,施工安全、质量更加可控。
三维建模监控 现场实时可见
1月18日上午,在500千伏集美变电站入口处,记者看到了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闸机。这是以智能化手段加强施工力量管理的第一道关口。
“建设人员进场全部采取实名制。”郭向华介绍,“进场人员信息会与安全管控系统关联,便于管理人员管控现场施工人员到位情况,准确掌握现场施工力量。”
500千伏集美变电站项目管理部的智慧大屏上展现的是施工现场的三维立体图,十多个标注着姓名的蓝色小点在图上或静止或移动。三维立体图能实时反映工地的动态。每名进场人员都戴着有定位功能的智能安全帽,定位信息实时回传到后台,在后台能看到现场人员的分布和人员行动轨迹,预防无票施工人员进入施工风险区域。
这*维立体图以设计阶段的三维建筑信息模型为蓝本。500千伏集美变电站工程采用勘测三维倾斜摄影等先进测量技术,立体化构建三维模型,展现地表面貌、全站地层分布,替代了传统的平面图纸,更加直观可视。
工程进展到哪里,三维立体图就更新到哪里。它不仅能够实施人员定位及轨迹管控,还能开展现场感知设备三维应用部署及施工进度三维仿真。“集美变电站采用的是阶梯型布置,地面有高差。这样的设计节约了4万立方米土方,但是建设起来也会更加复杂,立体空间上常常有多项作业交叉进行。”郭向华说,借助立体直观的三维管控系统,项目部可以更加合理地安排复杂部位的施工顺序。
“金钟罩”护身 安全管控无死角
在施工现场,各作业点的施工人员忙个不停,一架无人机在工地上方盘旋,偶尔还会从高空“喊话”,指出现场的违章行为,提醒违章人员遵守安全规程。
国网福建电力融合工程日常工作流中的安全风险点,开发智慧工地应用平台,并在集美变电站工程上线运行。搭载了AI识别技术的无人机就是配套的现场影像采集设备之一。
除了无人机,在施工现场,多个高精度摄像头、移动布控球也在各司其职,时刻监视、记录着现场人员的操作,监控画面同步上传平台。“这些智能设备监控的面和点比过去人工监控的多得多,不仅节省了人力和时间,高空视角也更容易发现违章问题。”福建电力建设公司厦泉片区监理员邱晓辉介绍,这些智能终端应用了AI和边缘物联技术,结合智能算法,能够自动分析、识别人员违章情况,比如未戴安全帽、未正确着装、抽烟等。后台指挥中心的安全管控值班人员会以违章作业监控截图为证,第一时间督促相关人员整改纠偏,确保现场安全管控无死角、更及时。
智能手段上阵 质量管控更精准
在集美变电站建设现场,既有管“人”的智能终端,也有管“物”的智能终端。
集美变电站多处重要构筑物附近都有沉降观测传感器,在边坡附近有应用了北斗技术的边坡监测传感器。这些终端安装于地质不稳定区域,可以对地质沉降、边坡岩土体表面位移倾斜等异常情况开展连续监测和异常告警,及时提醒工作人员处置隐患。
而在正在组立的高塔下配有拉力传感器和倾角传感器,能防止组塔架线中抱杆倾斜、塔架翻覆、吊重超限等安全风险的发生,最大程度减少施工作业安全隐患。
过去,这类隐患的发现主要依靠定期人工巡查、测量和现场人员的经验判断。集美变电站工程采用智能传感装置,建立标准化、数字化的自动管控模式,不仅减轻了现场作业人员的工作压力,还能及时防止严重事故发生。
工程验收时需要用到的全站仪、回弹仪、测距仪、游标卡尺等也实现了智能化,提高了质量验评和实测实量效率,确保了测量数据的真实性。以激光测距仪为例,工作人员实地测量后,数据可实时传输到手机APP上,一键生成验评记录,最终集合多项验评测量数据,自动生成检验批质量验收表格。
来源:中国电力网 作者:庄颖芳
本文转载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定会配合删除;我公司主要生产球阀,截止阀,蝶阀,闸阀,止回阀,过滤器,疏水阀,阻火器,调节阀,减压阀,电磁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