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2-31 22:19:47 sunmedia 606
12月25日,记者从周口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截至2023年10月,周口市已累计完成2237个农村黑臭水体的治理工程,使许多曾经的“纳污坑”成功转变为“生态塘、经济塘、景观塘”,显著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高度重视 多元资金保障
为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周口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市政府还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确立了监督管理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指导治理工作的开展及后期维护。
在资金保障方面,周口市采取了上下联动、横向统筹、多元融资的方式,确保项目资金充足。2022年,周口市成功申报为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获得中央奖补资金2亿元,同时还争取到省级和市级专项资金支持。今年,川汇区和临港开发区分别获得了中央资金3342万元,淮阳区也争取到省级专项资金1262万元。此外,周口市积极谋划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特许经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4.8亿元,进一步推动水体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
系统治理 精准施策
周口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根据不同水体的“致黑”原因,提出了“治理一个坑塘、美化一个村庄”的目标导向。治理措施涵盖了“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手段,通过分区分类实施,确保了治理效果的显著提升。
为了应对治理过程中遇到的“村庄分布广、人口流动性大、水量波动大、管网铺设难”等难题,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出“渔光互补、资农互助”的治理模式,并聚焦于恢复水体的三大功能:防洪排涝的水利功能、养殖灌溉的资源功能和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这些技术措施不仅有效改善了村庄水环境,还促进了农业与资本的深度融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多元化资金筹集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为了确保水体治理的可持续性,周口市各地积极探索多元化资金筹集方式,并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除了政府财政投入,还通过社会捐赠、村民集资、资本融入等渠道筹集资金。例如,淮阳区通过发动农村居民捐款,每人每天捐赠5分钱,今年上半年已筹集约600万元,用于坑塘治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维护,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公益项目,广受赞誉。
“淮阳模式” 引领全国
淮阳区的“5分钱工程”及其总结出的适合华北平原地区的七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先后入选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以及全省《美丽河南实践典型案例》。这些模式不仅吸引了全国60多个城市的观摩学习,也为中部六省制定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规范》,为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周口市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解决了“黑臭水体”问题,还通过水体治理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民生,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模式。(SUNMEDIA)
关键词:农村黑臭水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