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7 10:50:08 sunmedia 1276
能源供需平衡必须有“全国一盘棋”的考虑。
“拉闸限电”毫无疑问是近期的热词。9月以来,我国东北、云南、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区出台了力度不等的停电、限电措施。对于石油化工行业来说,虽然往年也有过在用电高峰采取限电措施的现象,但是“开二停五”“限产90%”“几千家企业停限产”的情况是前所未有的。专家指出,这对于高耗能的化工产业,将产生巨大影响及连锁反应。
煤炭价格大涨
“限电”并非今年独有,但今年的范围广、影响大,专家认为,这主要反映了经济结构与能源结构转换叠加。
“‘十一五’期间我国也有过供电紧张,当时的主要原因是要控制能耗总量,这一轮则是因为从经济结构到电力供需都在进行结构性的转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许勤华说。
一言概之,当前多地“拉闸限电”,直接原因在于煤炭价格大涨,火电企业发电出力不足。
一方面,从需求端看,疫情复工复产以来,全国用电需求迅猛增长。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1年1至8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47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
另一方面,从电力供给端来看,国家电网在紧急会议上指出,目前正面临着电煤供应持续紧张、主要流域来水偏枯、暴雨洪涝灾害频发等因素叠加影响,以至于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
实际上,目前社会上流行着国家因为打贸易战而采取限电“下大棋”的说法,但这种观点并没得到专家的广泛认同。
许勤华说:“每到阶段性、周期性的能源结构调整,都会对电力供应造成压力。在全力满足供电的需求同时,要以平常心看待,不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过度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表示对这种看法持保留意见。“我们需要‘自残’来打赢这场贸易战吗?我认为依据不充分。”周宏春进一步分析说,一方面从中国人民币占国际货币基金(IMF)的比重来看,在国家层面不可能以这种方式进行博弈;另一方面这一观点与国家推进的“自贸区”建设相悖。国家与其用“拉闸限电”的办法限制出口,为什么不直接采用经济措施?
在他看来,不合理地控制煤炭是这次全国性缺电的根本原因。“煤炭是生产力的要素,而不要‘妖魔化’。”周宏春反问道,“碳、能源和煤炭是一回事吗?难道降碳就必须减少能源消费、就必须去煤炭吗?煤炭完全可以清洁高效地利用,技术进步可以解决煤炭作为原料利用问题。”
这一观点从数据上得以印证。以煤炭行业“去产能”为例,“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多处,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大量落后产能虽然退出了,但新增先进产能却未及时跟上。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一次能源价格一直高位运行且不断攀升,燃气、燃煤机组发电成本均已大幅高于现行上网电价。今年9月9日,动力煤主力合约价格首次突破每吨千元大关。
专家指出,要破解煤炭生产与电力供应的问题,除了短期挖掘发电潜力外,需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多方面作用才能实现根本性缓解。
全球因素叠加
部分专家表示,更大的隐忧在于,目前,一场巨大的能源危机正在席卷全球,石化行业很难独善其身。 数据显示,目前,火电(燃煤、燃气)在中国依然是发电主力,火电发电量占比高达70%以上。然而,今年以来,煤炭价格一路飙升。去年此时,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交易价格为560元/吨左右,近期主流报价上涨至1500元/吨,是前一数字的近三倍。 而放眼全球,情况也不乐观。许勤华告诉记者,9月以来,欧洲主要国家的电价也呈翻倍增长,其中,英国每度电比2020年同期上涨了近7倍,法德两国也在加速上涨。 “欧洲电力供应主要依赖天然气,美国是欧洲天然气的重要供应方。”然而,今年8月,由于飓风“艾达”席卷墨西哥湾,该地区43.6%的石油产能和51.6%天然气产能一段时间仍将处于关闭状态。 “天然气价格比煤炭价格上涨得更快,从而导致人们更愿意舍弃天然气而使用煤炭发电,由此带动煤炭价格上涨。”许勤华说。 我国进口煤炭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蒙古、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近期,印尼加里曼丹由于主要产矿区发生强降雨,不得已中断生产。澳洲煤炭进口,受政策影响,已经归零。加之核酸检测因素,一些港口也受到影响。 同时,因近期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煤炭主产地自6月起加强煤矿安检力度,高风险煤矿停产范围扩大。河南省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对超产、瓦斯突出等八类违法违规矿井实行严格停产整顿措施,涉及产能或达8000万吨以上。 国内国际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致使煤炭市场出现供应偏紧、煤价高企的局面,进而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作。9月29日,山西省与14省区市签订煤炭保供合同,要求各煤炭企业努力增加产量,动态稳定煤炭价格,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援各兄弟省份经济建设。
双重压力
“在石化行业,企业或将面临涨价和缺货的双重压力。”中国能源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董晓宇说。
由于石化行业很多细分领域属于高耗能行业,产品供应收紧将迎来了一波涨价潮。但事实上,由于开工受限供应量大幅缩减,容易导致化工品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
记者从中国石化联合会得到消息,一些石化企业正面临着原料上涨却停产限产的双重困局。
以农业大省河南为例,河南省石化协会副会长苏东表示,今年以来化肥价格一路飙升,但眼下化肥企业遭遇用电紧张、煤炭运输告急,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产。与此同时,河南地区金山化工、中源化学等则因受限电、水患等影响,开工率降至70%以下,近期纯碱期货价格再次刷新纪录。
无独有偶,山东一家民营炼厂负责人透露,目前国内聚丙烯主要以中石化与中石油的生产工艺为主,原油生产聚丙烯仍然是主流。“过去煤炭占20%的生产比例,现在煤炭的占比下滑。而山东炼厂的原油配额及开工率也是比较重要的影响指标,目前已经延伸到原油化工品。”这位负责人表示,频繁的停电限电势必提升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影响原料供应和市场行情,相关化工品的价格将迎来新一轮上涨。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就目前的限电限产情况而言,石化行业的市场未来不敢想象。
石化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总工程师卜新平介绍,云南地区磷化工产能占全国40%以上,有机硅上游工业硅产能占全国20%左右。而现在,云南地区双控政策要求磷化工和工业硅产业线9-12月减产90%,也就意味着产业链上的原料都会出现紧俏态势。目前,因为受限电限产影响,黄磷价格大幅上涨,磷酸一铵、二铵均价较年初分别上涨76.84%、47.54%。
目前云南较大的化工企业包括中国石油云南石化、*ST澄星等,现在*ST澄星旗下的子公司已经停产减产,市场库存进一步减少。预计到年底,全国80%的黄磷产能受限,这对于市场和行业的冲击可想而知。
专家表示,我国大部分化工产业均处于比较发达的地区,涉及多种化工产品,供不应求的态势也将持续推升相关产业链化工品的价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化工品价格上涨速率进一步提高的同时,近几个交易日化工板块股价下跌,这表明产品涨价对于下游需求的抑制,致使相关企业产品销售可能受阻。
突破困局
席卷石化行业的拉闸限电,除了与电力紧张、煤价上涨有关外,部分省份的限电停产与能耗双控不无关系。
记者从部分企业得知,目前一些大型石化企业暂时没受到很大影响,如拉闸限电力度较大的浙江地区,镇海炼化及宁波石化产业园暂时在可控范围。齐鲁石化由于前期进行检修,所受影响也不大。
而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停电限产则是雪上加霜。
“三四年前,政府鼓励我们购买柴油发电机,但现在,我们却被通知用柴油发电机必须先打报告申请。”江苏一家民营石化企业负责人说,由于限电的一大背景是节能减排,因此就算买了柴油发电机也很可能被禁止使用。
而连云港灌南县的石化企业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地拥有连云港化工产业园等多个化工园区,由于受到环保整顿影响,2018年4月起化工园区所有企业停产整改,直到今年,灌南县陆续批复了一些化工企业的复产申请。
然而,才刚恢复生产几个月,席卷全国多个省份的双控,让灌南化工园区的企业再次受到限制生产的影响。目前化工园区仅剩5家企业在产,且产能被限制在50%左右。
由于供电紧张,化工行业上市企业受到影响的声音在近期“刷屏”,企业也陆续发布限产停产公告。
能耗双控与企业生产如何平衡?
董晓宇认为,限电是执行能耗双控政策的一个手段。而能耗双控政策是一个执行了很多年的政策,这个政策对于调整经济结构的意义重大。不过,能耗双控政策指标在2021年并未加码。
之所以今年引起如此大的影响,还是由于之前对于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指标不达预期,从而出现的补作业现象。
“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贯彻有一定偏差,在不具备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切换条件下就对能耗双控实施简单加码。”董晓宇说。
今年8月1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目前全国节能形势十分严峻。
上半年,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达一级预警;浙江、河南、甘肃、四川、安徽、贵州、山西、黑龙江、辽宁、江西10个省上半年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达二级预警。
因此,在上半年“双控”目标完成情况出炉后,各地更加快步伐推进能耗双控举措。近期多地能耗双控趋严,钢铁、有色、化工、纺织等耗能行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纷纷减产或停产。
这样的困局如何破解?周宏春的看法是,“能源供需平衡必须有‘全国一盘棋’的考虑。”
他指出,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说明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
“全国一盘棋就要统筹协调、综合平衡,而不是我们有些专家说的每个地方、每个行业都要碳达峰、碳中和。”周宏春认为,其中的道理是,每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不同,如一些地方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而一些地方却缺乏,让每个地方都发展可再生能源,肯定行不通。
因此,能源转型期必须对安全隐患保持高度警惕。要避免由“拉闸限电”带来系统性的灾难,避免将发展的要素凌驾在发展之上。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