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企业“走出去”行稳方能致远

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4299


着眼短期利益,对“一带一路”能源网络理解过于狭隘;中国跨国公司技术水平和控制的能源管网规模有限;缺乏对上游资源的控制权……在近期发布的《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报告(2017)》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的李秀娥、从博云坦陈,中国跨国公司在参与“一带一路”能源网络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

许多大型企业(包括中石油)都仅考虑到“一带一路”能源网络建设符合国家战略或是只看到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导致沿线能源网络建设能带来的短期利益和能源安全保障,都认为“一带一路”能源网络建设就是来服务中国经济协调发展,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李秀娥认为,如果不能摒弃这种狭隘的思想,“一带一路”能源网络建设过程中会出现短视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造成相关项目无法正常开展和相关投资的失败。

中国跨国公司技术水平和控制的能源管网规模有限。能源行业是一个讲究规模效益的行业,如果能源管网和能源管道流量能上规模就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虽然中石油(运营海外油气管线14507km,中国国内油气管线120523km)在参与“一带一路”能源网络建设的公司中属于实力最强的公司,但是相比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控制着746300km管网和俄罗斯的三级电网)为代表的世界能源巨头,中国能源公司可谓是小巫见大巫。而且这类公司在多年的跨国经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网建设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这是中国能源企业在短期内无法超越的。

大多数中国跨国能源公司在参与“一带一路”能源网络建设过程中虽然与外方合资建立了能源企业,但是却受限于各国法律或相关规定不能过多地投资能源输出国的上游(节点)企业。而大多数的能源生产企业都是以垄断形式存在(康采恩),这使得中国能源公司缺乏议价权,当出现特殊情况时无法保证进入管网能源的数量和质量。

同时,李秀娥、从博云看到,中国跨国公司在参与“一带一路”能源网络建设中,还面临着能源转型的风险、政治风险和经营风险等诸多风险。

随着环境保护的呼声不断高涨,各国也积极签署并落实《巴黎协定》,使得传统化石燃料的市场逐步缩小。而现在正在建设的“一带一路”能源网络,仍是基于传统化石燃料——石油和天然气的管网。众所周知,各国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在经历一个上升阶段之后便会迎来一个下降的过程,因此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一个需求量递减的过程,该过程中其他清洁能源逐步取代石油,或者是其他能源使用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时,“一带一路”能源网络中的部分网络线路就将失去意义。而如果在参与这些管网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这种风险,将使整个企业面临巨大的转型风险。“一带一路”沿线有着世界上最动荡的国家,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宗教、文化和政治体制。在(诸如伊拉克、阿富汗、也门等)存在恐怖组织、总统下台、政权更替和多个武装团体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和建设“一带一路”能源网络将面临公有化、被破坏、被侵占等政治风险。

由于能源网络建设本身存在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投资风险大,受国际和地区经济形势影响较为严重,加上跨国投资和建设本身就易招来当地民众的抵触和抗议,这都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风险。

转自:国际商报

未知来源
免责声明:商媒在线所提供的信息及图片除原创外,有部分资讯和图片从网络等媒体收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及媒体网站所有,商媒在线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并尽可能注明来源;部分因为操作上的原因可能已将原有信息丢失,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果您对商媒在线所载文章及图片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商媒在线,商媒在线将立即予以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