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0 23:06:25 sunmedia 2876
7月18日,宁夏首台套/首条无碱枸杞自动化生产线投产暨扶贫产业融合项目发布会在宁夏中卫市举行,活动以“无碱枸杞 红满中国”为主题,力促宁夏枸杞产业链快速升级,颠覆传统的枸杞制干工艺,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开创了宁夏枸杞的无碱时代。
我国是世界枸杞的主产区,全国枸杞种植面积达200多万亩,宁夏占据近一半的产量。数据统计显示,在市场流通的枸杞中,90%以上枸杞以干果为主。
据了解,无碱枸杞是指改变枸杞原有传统的加工工艺,整个制干过程不添加碱、不添加硫磺、不添加亚硝酸钠,利用新型的加工工艺,保持了枸杞鲜果的色泽、降低烘干时间,颠覆了传统枸杞制干工艺,实现了链杞无碱枸杞果粒饱满、色泽鲜艳、营养丰富、入口清香甘甜。
宁夏链杞智汇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起通过与清华大学、宁夏大学等科研院所进行校企合作,开展枸杞产品及无碱枸杞专用干燥技术的研究开发,前期经过实验室上百次小试验,小设备的研究,从研发、中试、产业化。
3年时间,致力于枸杞产品及无碱枸杞专用干燥技术的研究开发,设备采用了平衡干燥技术,多时段烘干工艺,使枸杞鲜果清水洗净后不用再加碱(碳酸钠)破坏枸杞表面的蜡质层直接烘干,保持了枸杞鲜果原有的色泽、降低烘干时间,颠覆了传统的枸杞制干工艺,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开创了宁夏枸杞的无碱时代,目前申请获得各类知识产权40余项。
到2020年顺利完成宁夏首台套/首条无碱枸杞自动化生产线,现已调试完毕,正式投产,该项目建设2600平米车间和投入33台无碱枸杞专用干燥机及附属配套设备,可实现年产150吨无碱枸杞。
延伸阅读:
白银市平川区大力发展枸杞特色种植产业
盛夏时节,走进平川区黄峤镇双铺村的枸杞地里,一串串红玛瑙似的枸杞挂满枝头。果农张黎民雇来了周边农闲的妇女前来帮忙,她们分组协作、干劲十足,采摘、搬运、晾晒,每个环节配合默契、有条不紊,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
一年中的这个时间,是张黎民最忙的时候,他每天不是在枸杞地里劳作就是在房中晾晒枸杞,忙得不亦乐乎。1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黎明听朋友说种植枸杞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便和妻子商量开始种植枸杞,种植面积由几分地发展为现在的10余亩。张黎民说:“种植的枸杞受到商贩和消费者的青睐,每年的纯收入可达几万元。通过努力,枸杞种植帮我改善了家庭面貌。2017年,我顺利摘了贫困的‘帽子’,今后我还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美好的生活是一步一个脚印奋斗出来的。”现在,红枸杞已成为张黎民致富奔小康的“金果果”和“绿色银行”。
清贵合作社是黄峤镇的枸杞种植大户。几年前,为了把种植枸杞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购买,负责人米清贵几乎跑遍了西安、山西、宁夏、青海等地的批发销售市场找客商。米清贵说:“累的时候,真想放弃,但每当看到枸杞园挂满果实,为了能让合作社有更好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就又有劲头了,再难也要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外地客商被米清贵坚持不懈的毅力深深的感动,现在他再也不为枸杞销路而发愁。这几天,订购枸杞的电话让他应接不暇,上门收购的客商对合作社种植的枸杞赞不绝口。
为了能让枸杞早早挂果,每年冬天果树修剪期,他都要从宁夏请专业技术人员前来帮助剪枝,提高第二年的枸杞产量。目前,到清贵合作社务工采摘枸杞的工人已达40多人,通过运用科学种植技术与发展订单产业,达到了产销两旺,效益凸显。米清贵说:“现在我们合作社的枸杞种植已达1500余亩。今年的市场行情也比较乐观,枸杞晾晒好一批就销售一批,每亩枸杞可收入1万多元,有了好的收成与收入,我们的干劲更足了,发展致富也更有奔头了。”黄峤镇把枸杞种植作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来抓,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大量投入人力、物力,狠抓良种枸杞引进、繁育工作,建立枸杞示范基地,引种宁杞1号、宁杞2号、宁杞5号、宁杞7号等品种,发展枸杞种植达3000余亩。
近年来,平川区深入实施“1+N”产业扶贫发展模式,以大力发展枸杞、玉米制种、小杂粮、设施蔬菜、中草药、优质牧草等特色种植业为突破口,积极落实各项产业扶贫政策,鼓励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不断做大做强富民产业。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通过“保底分红+按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使农户直接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积极构建产销对接体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有效降低农业市场风险,拓宽销售渠道,让农业真正实现“种得好、销路畅、收益高”。
同时,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思维,积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联动和农民的积极参与,把产业链紧密联结起来,把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实现“产供销”全链条无缝对接,解决农户农产品销售难的“心头病”。
文章来源: 中国日报网